星期二, 八月 26, 2008

Bookmark and Share  (2) 则留言

子曰(三):一朝之忿,忘其身以及其亲

PoliBug | 波力拔克


这是一封掉书包的信,写给波力一个喜欢卖弄文字的师姐,师姐不喜欢说白话文普通话,对文言文又掌握得不太好,所以波力尝试“白、文并施”,希望彼此能得到更好的沟通,其实,这只是一封信,波力与师姐也没有私通,所以,爱看的请便,不爱看的请闪,不强求。










公羽师姐赐观:
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,曰:“敢问崇德、修慝、辨惑?”子曰:“善哉问!先事后得,非崇德与?攻其恶,无攻人之恶,非修慝与?一朝之忿,忘其身以及其亲,非惑与?

孔子的学生樊迟跟着孔子在舞雩下面随从而行。樊迟问孔子说:“我冒昧地的向您请教,如何才能提高道德修养?怎样才可以不和人结下怨恨?如何才能不被迷惑?”孔子回答:“好问题!我们先完成使命,再获取报酬,那不就是高尚的道德吗?我们只针对过失提出指责,而不作人身攻击,贬低他人的人格,那不就不会和人结下怨恨了吗?一时的愤怒,就卤莽地行动起来,忘了自己,也忘了自己的亲人,那不是自己糊涂了吗?”

孔老师是因材施教法的开山鼻祖,他知道樊迟的IQ不如子张,讲太深他也听不懂,所以就不和他说什么中庸啦、徙义啦之类的学术用语,而选择了一些非常浅显的事例来和他说明。孔子所说的话有几个重点,1.你别枉想“不劳而获”,那是不道德的。2.用人身攻击贬低人家的人格实在惹人讨厌。3.为了一时之气就搞得六亲不认,实在是太糊涂了!
  
所以说儒学提倡的“德”,是仁爱精神在行为上的表现。一个人的行为,如果符合儒学的仁爱精神,就是个有道德的人。不符合儒学仁爱精神的人,就是“缺德之人”。

上一封信波力说到孔老师大叹有道德的人实在太少了,但是孔老师也知道,人们不是不愿意当个有真正道德的人,只是因为,他们的私欲膨胀,使得自己再也高尚不起来。他们对有道德的人,还是崇拜的,还是愿意和他亲近的。所以他又说:“有道德的人不会是孤单的。一定有亲近的人。”(子曰:“德不孤,必有邻。”)

有道德的人,总会有很多朋友,所以,让我们来想想,真正有道德的人朋友会不会比较多呢?没道德的人是不是会相对比较孤单独行,桀骜不驯呢?一个人的道德如何,看他的真心朋友有多少就知道了,什么叫真心朋友呢?值其患难亦愿相随者是也。
  
子曰:“有德者必有言;有言者不必有德。仁者必有勇,勇者不必有仁。” 
孔子说:“有道德的人,必然有好的言论。但是,有好的言论的人,不一定有道德。仁爱的人,必然勇敢。但是,勇敢的人,不一定有爱心。”

世界上,有一些人,言行是不一致的,往往在事前大言不惭,当事情发生后却不敢承担;这类人还特别喜欢批斗勇于负责的真君子,因为自问相形见拙,不能与之匹敌,只得暗地里出手,使用各种卑鄙的手段打压对手,俗话说:“讲就天下无敌,做就无能为力。”,“满口的仁义道德,一肚子男盗女娼。”孔子最讨厌巧言令色之人,所以,孔老师说:“满口仁义的人,不一定是有道德的人。” 我们评价一个人,不但要看他说些什么,还要看他在做些什么,就是我们常说的,“听其言,观其行。”

孔老师还教育我们:“志士仁人,胸怀伟大理想,不惜牺牲自己,很勇敢。那些亡命之徒,毫无仁爱之心,杀人越货,也很勇敢。”孔子这话的意思,又让我们得以进一步去客观的评价一个人的德行,孔老师的这一句话,所说的是光看行动,还作不得准,最重要的是我们还得思考行动背后的真正动机,不要被人的花言巧语蒙蔽了!如何观察一个人行为背后的动机呢?去思考他的动作会产生什么效果,他最终的目的是得到什么,那不就一清二楚了吗?


愚师弟 波力拔克 略陈固陋



相关书信:
子曰(一):子张问崇德辨惑
子曰(二):中庸之道


2 Responses to "子曰(三):一朝之忿,忘其身以及其亲"
Unknown said :
2008年8月26日 15:17
难消化,待会儿静下来再看。哈哈!
Leon Lu said :
2008年8月26日 15:35
写得很好。我是卢律融。
http://leeyoun76.spaces.live.com

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