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是一封掉书包的信,写给波力一个喜欢卖弄文字的师姐,师姐不喜欢说白话文普通话,对文言文又掌握得不太好,所以波力尝试“白、文并施”,希望彼此能得到更好的沟通,其实,这只是一封信,波力与师姐也没有私通,所以,爱看的请便,不爱看的请闪,不强求。
公羽师姐台鉴:
子曰:“中庸之为德也,其至矣乎!民鲜久矣。”
孔子说:“中庸作为道德的标准,是最完美的了!但是,世人忘记它,已经很久了。”
中庸,是儒学最为提倡的待人处事的标准。所谓“中庸”,是指当我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,要做到恰到好处。不能做得不足够,也不能做得太过火。这种恰到好处的做法,就叫“中庸之道”。
就例如说,我们养条金鱼,每天应该让他吃十五颗饲料,你若只给五颗,金鱼可能长不大,也可能会营养不良,饿死了;反之,如果你每天都撒个三四十颗下去,金鱼最终必得活活咸死,所以,要喂得恰到好处。
当然,这是件小事。大事,也是这样。
如果,你是个交通部长,知道一个港口需要投资十六亿零吉来扩建,就足以应付三十年的吞吐量,那若只拨出四十六万,肯定于事无补,但是,如果你一次过就拨了四十六亿,则官员就会乘机贪污舞弊了。
孔子认为,德,就是做得恰到好处。要不然事情就没办法处理得妥当,而且对己对人,都会造成原本不必要的伤害。
所以,“中庸之道”,是德的标准。也就是波力在前一封信里所说的“合适、适宜”。
此外,有一次,孔子对这个五浊恶世大有感叹,子曰:“由,知德者鲜矣!” 意思是说:“由呀,懂得德行的人,太少啦!”
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,那是个诸侯争霸,战争频繁的大时代,诸侯们争夺土地和人口,贵族们也犯上作乱。人民处于水深火热、生灵涂炭的战乱之中。“德”,在当时被当作一种可以被少数所谓“有德精英”玩弄的玩意,一旦有人宣称拥有这玩意,就如同太监拥有了假阴茎一般生机勃勃了。孔子的学生们,也多是想学点这方面的知识,然后参与到贵族们的争霸当中,捞点油水好处。所谓的“道德”,已被弄权之徒用作伤害他人的武器,一切,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及下流的动机!
孔子无奈地发出感叹:“懂得德行的人,真是太少啦!!” 这是残酷现实的写照,也是孔子痛心疾首的哀号!
师弟 波力拔克 草草不工
相关书信:子曰(一):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(三):一朝之忿,忘其身以及其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