波力不是个道德完备的圣贤,本来不应该自以为是的评价道德观念,只是闲来无事,学那些自认「道风仙骨、德配苍弯」的夫子人物随口唱唱,若有什么不对的,还盼得蒙高德指正。
波力认为,「道德」是一种稳性的律法,旨在界定及方便一些人类社会的运作,世界上之所以有「道德」论述,那是因为人类很早就发现,人有「欲念」,从权力、利益、性、虚荣、宠爱、及各种情绪等等各方面切入,不难发现其形。
佛家提倡脱离欲念的捆绑,是超越「人」这种存在的法门;基督教要人自我约束,以得蒙上帝的喜悦,故方有「凡事皆可行,但不都有益处」之言;回教认为免去魔鬼的诱惑是最好的方法,因此禁止教众接触「罪恶」,以和安拉更加贴近;道教轻松些,有无之间都只是自然法则,物极必反,不如顺应,进而善用可矣。
各种宗教对「欲念」都有务实的认知,知道那就是所谓的「人性」,是本来就存在的,而哲人制定种种的道德准则的目的,也正是为了规范合适与不合适于社会需求的行为举止。简单说,就是明知你会犯,先告诉你「犯了不好」。
「不好」在哪里?「不好」在会为别人带来困扰;那,如果不幸犯了,又该怎么办呢?这的确是个好问题,好在问的人不胡涂,知道这世上住着的人类多有「人性」,因此,需要更深一层的道德规范。
那就进入另一个层次的道德思路吧,而且这一个层次,显然更难实现,因为条件苛刻得多了,首先,你必须知道,人类有「自我保护」的求存天性,犯了事的人也都明白,若然承认了错误,就必须为过错付出代价,而往往承担责任也并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,因此,为了自我保护,犯事者多爱隐瞒推诿,但求脱身自保。
儒家对这一个层次的道德论述这么说:「人谁无过?过而能改,善莫大焉。」,而圣经也以「浪子回头」的故事,讲述凡人都会犯错的道理,以鼓励犯错者接受更高的道德挑战;然而,诚如前言,犯了缺失的人,少有能提得起勇气面对责任的,因此,勇于自我审视,认错悔改的人,比一般人更值得受人尊重。
除了犯错的一方,古今哲人对旁观者或切身的另一方也有一定的道德诉求,而事实上,这正是维系社会平衡,造就圆满道德观念的重要环节,否则,道德之于社会,便没有丝毫价值了。
因此,佛家要人懂得「放下」,耶稣要人懂得「爱与宽恕」,穆圣要人懂得「赦免与原宥」,都是一样的道理,这么说吧,放不下的人用别人或自己的错误不断重复的惩罚自己,无法宽恕他人的人只能永远活在自制的炼火镣笼里头,而不晓得原宥他人的人,更要不断的承受心理不平衡的煎熬。
「放下」、「宽恕」、「原宥」,是圣贤在道德的至高点上,为人类筑造的一道防洪巨壁,远远高于一般的道德价值观。「不犯错」及「知错能改」故然不简单,学会「宽赦」则更是一门不容易成就的人生功课。
耶稣说:「你要原谅你的弟兄,不是到七次,乃是到七十个七次。」在权位薰心的政治圈子里,又有多少人做得到呢?反之,更有些听过两句经典便自认了不起的政棍,喜欢用「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」之言来当做丢砸改过自新者的落井之石,问他可知道何谓「修身」?何谓「齐家」?嘴里即刻就像塞了颗大蕃薯!孰不知,其宽以待己、严以束人的伪君子嘴脸,较之勇于自强不息,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的真汉子,相形之下,优劣立分。
就好像权力被一些领导滥用一样.
被赋于权力是个重大的责任,领导滥用群众赋于的权力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了.
加上无能领导,不投无能领导人不信任票就对不起党了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