考试的目的是在于测验学生的学术水平,以鉴定是否有接受更高深教育的能力,不是用以淘汰学生,以满足有限的学额或奖学金分配的过程,简单说,所有已具备能力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,都应该得到升学受造的机会,无法通过测试者,可以选择更试一次,否则转换跑道,进入社会或往其他可行的路向,也算是给自己一个转折。
然而,当今的SPM考场已不再是单纯的测试台,它已变得更像是考生们用以比拼成绩、斗输争赢的竞技场了。
报读美国大学,您需要SAT-I、SAT-II及托福鉴定,报读英国或纽澳大学,您需要A水平及雅思鉴定,报读日本大学,您只需要受过十二年的正规教育,经过日本语能力测试,便可报考大学入学试;总之,您不可能在地球上的任何一个角落,找到一个需要考十七、八个A1才能就读的大学名额,也没有一间大学,愿意以您那十七、八个SPM的A1就让您直接修读本科学位!不然,那位拿了十七个A1的「马来女神童」,就不用带着满囊的JPA奖学金,却让伦敦大学的先修班给请回来了!
事实上,若你想在本地国立大学拿到一纸学士文恁,对不起,今时不同往日,就算您SPM拿足了二十个A1,一样于事无补,顶多让你入学去拿一张作为本科入场卷的文恁证书,不然,也只能保送您进入预科班,一年后还是得另考三科才来决定胜负,然而,要进入大学预科班,十门主科已是满贯!
我实在找不到一个足以说服自己,以相信优秀生就必须用十七、八个,甚至是二十个A1来自我证明的理由,事实是,遴选标准有如奥运金榜,主科是金,副科是银,即便您有再多的银牌,也扺不过人家多您的那一面金牌!许多学子在倍受压力的情况下,选择了数十项科目,结果由于能力超载,不幸牺牲了其中一两门真正主宰前途的主科,不仅痛失争取第一志愿的排名优先,更失去了获得奖学金的资格条件!
即然如此,报考这么多的科目干嘛?是考生对成绩缺乏自信,希望籍此买个保险?那显然有弊无利的投资;是为了让自己在将来能有更多的选择做准备?但那分明毫无助益;是父母的鼓励?这往往是高中者的经典感恩词,只有三分心酸;是学校的引导?有时这也是补习中心的宣布材料;是环境逼得他们不得不这样做?这是对游戏规则掌握不足的玩家悔恨的感叹;是为了展现所谓的多才多艺?也许是,如果有幸没有战死沙场的话;或者,只是因为朋友的眼光或本身的自尊?还是为了证明其他的一些什么?
礼多可以人不怪,但是杂学太多却肯定会让人分心!我们必须相信,身为一名十八岁的青年,他们应该具备决定自己前途的能力,或至少,他们应该得到暸解自己人生选项的辅导,其实,许多大专本科所要求的入学标准都相当类似,往医、理、工方向去的,与往文、艺、商去的区别各有不同,大专院校是本科教育,培育的是专才,这不同于前十二年基础教育的意义,若以此为导向,身为一个走过人生四分之三学习之旅,站在十字路口上选择方向的人,学子有必要对自己的前途深思熟虑、认真取舍,这是任何一个教育体系都避免不了的中途站。
别告诉我他们还少不更事,事实上,如果他们还真的不懂事,那也绝不会因为考了一场考试,多了三几个月的成长,就会突然变成熟了,懂得如何抉择自己的人生了!更何况,任何一个人都没有权力为别人决定未来!而考试,也绝不应被视为一场输赢难定的赌博。
当然,我们更不能允许有关单位将限定科目视为方便分配奖学金的手段,这种想法不仅荒谬,简直就是愚昧!事实上,我们也并没要求政府能发放奖学金给所有的「优秀生」,因为这同样是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所办得到的事;况且,这是一份附带十年工作合约的奖学金,并不是人人愿意接受的交易。
只不过,政府所提供的奖学金都是国家的宝贵资源,也是全体纳税人所努力的成果,我们绝对有权力知道这笔款项到底是怎么个用法!奖学金如何配置?都给了些什么人?为什么是给那些人?目前的财政预算足以为国家的未来预备足够的各种人才吗?遴选的准则符合国人平等共享国家资源的基本原则吗?各学科的奖学金比例正常且符合国家的需求吗?而这一连串的问号,都必须要有一个透明的机制予以解答与实践!毫无疑问,我们已对现有的配给系统失去了信心!
除此之外,我们的教育系统,是否容纳得下所有符合入学资格的学子,让他们都得以进入另一个层次的造就?尽管高等教育不是国际间即定的人权义务,但是,对一个极需投入大量专才参与国家建设的「准先进国」而言,我们的教育投资是否足以让我们拥有一个具备先进国条件的社会?如果这一切继续存在着恶劣的种族主义,那我们国家的未来不仅注定是灰色的,还肯定是个畸形的怪胎!
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给所有的大专生提供奖学金,更没有一个国家得以让所有的特优生都能进入医学系,依正规标准,一位医学系教授,只能督导四位医学生,因此,每一个医学系学位都是非常珍贵的,为了确保所栽培的医生符合标准,大部份国家的医学系收生,都不会单单将学术水平当作惟一的遴选准则,而必须兼顾学生的心理素质、生理状态、志愿坚毅度及社会参与度等等其他条件,而事实上,有许多选择医学系的「特优生」,在书本及考试以外,对此根本毫无准备,更何况是那些必须以两年时间,七百个日子,备考二十个科目,死背烂记超过五千个信条的宝贝神童?
在我国,除了普遍错误的价值观所造成的选科失误,最严重的问题还是失调的遴选准则,举个例子,马大医学系每年仅可栽培两百名医学生,其中华裔约占八十人,我不想评论为何只有八十名华裔医学生,因为这样的提问已在根基上出了状况,我们想知道的是,这两百名医学生是怎么挑选出来的?
除了固打制的恶劣遴选基础,大批的STPM特优生也因为「大学预科班」这种一国二制的双重教育标准而被拒于医学系门外,我们也不想评论「高等教育文恁」及「大学预科班」的学术水平孰高孰低,但是,预科班参差不齐、高度黑箱作业的录取遴选模式,已足以让人民信心全失!今年是五年前首批预科班毕业生入选马大医学系的检验时刻,遗憾的是,五年前被送进去,并占了总华裔医学生六成人数的预科班「高材生」,整整十巴仙都给当掉了!七个不能结业的华裔医学生,刷新了马大医学系兴学以来最高的华裔留级生记录。
医学系仅是一个典型的例子,一个除了通过大学先修班或大学预科班,否则不得其门而入的科系,SPM的十八个A1有何屁用?倒不如让学子专注在有实质影响的主科上,增加获取奖学金的机会?问题出在哪里?原来,失衡的遴选标准才是真正的问题主轴。